年入超10亿把菜种到亚洲第一!这个山东农民真牛
马铁民,一个把菜种到极致的山东人,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,但你多半吃过他种的生菜。
20多年前,他大学毕业后辞掉外企的工作,卖掉婚房,毅然投身农田,开启自己的种菜生涯。
最窘迫的时候,他种的菜差点烂在地里、血本无归;最艰苦的时候,将近4年时间,他就直接睡在菜地附近的窝棚里,自己盯着幼苗生长。
马铁民的父母都是农业院校的教师,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马铁民不知不觉地也喜欢上了农学。在大学里,他读的也是农学专业。
1999年,毕业后的马铁民回到家乡莱西(青岛市代管县级市),进入当地一家外企,做蔬菜进出口贸易工作。具体来说,就是公司和农户合作,公司来提供种子,由农民种植,等蔬菜成熟采收之后,公司做回购、包装和销售。
他们对于蔬菜种植有很多严格标准,可大多数农户习惯了按照经验而不是按标准种菜。比如公司要求胡萝卜露出土的部分要用土再掩盖,以防露出部分被晒黑,影响整体颜色。
再有就是,不少农户直接把鸡粪、猪粪撒进地里,认为这是天然无害的有机生物肥。但是高标准的现代农业,要求土地必须是“干干净净”,连烟头都不能有。为避免动物粪便可能会造成的污染,还会专门驱鸟防止鸟粪落地。
在他看来,很长一段时间里,国内的农民很苦,农业不赚钱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,比较依赖经验种植。
马铁民深知,田间地里的源头生产到底有多重要。对于农业有着深厚热情的他,决心要亲手改变这样的情况。不久,马铁民从外企辞职,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。
他包下了近400亩土地,提前联系了两位蔬菜出口客户,达成口头供货协议后便开始种植。
第一年,他种了番茄、蜜瓜、西兰花、结球生菜等七种蔬菜,每天就睡在菜地旁的窝棚里,不断监测种子的生长和变化,进行标准化管理。如果一切顺利的线万元的收入。
眼看地里蔬菜的长势很好,很快,马铁民迎来了丰收,却也转身遇上了“非典”。
那段时间,几乎没人敢上街出门,饭店餐厅大面积关门,马铁民的蔬菜也卖不出去。而之前提前联系好的两位客户,也拒绝来收购。
马铁民只能和伙伴们去批发市场找生路,天还没亮,就把菜运到市场。马铁民介绍说自己的蔬菜是标准化种植的,可批发商根本不懂,也不理会,甚至觉得菜的卖相不够好。
而且马铁民他们习惯了和采购商打交道,不知道如何在批发商业市场“吆喝”,蔬菜卖不出好价钱,又没有储藏的冷库,一批批滞销的蔬菜就这样烂在地里。
“X总您好,我是马铁民,你看我的菜……”这句话每天要说上很多遍,最焦虑的时候,他发现了自己在短短几天时间,就长了很多白发。
马铁民无意中得知一个前同事在负责给肯德基采购生菜,他立即拨通了对方电话。
这位老同事正在为找不到合格的生菜发愁,可是马铁民通过标准化种植的生菜,出成率比其他供应商要高出6%—8%。
就这样,马铁民的一百多吨生菜找到了出路,成为了肯德基的供应商。而结球生菜,也成为了7种蔬菜中唯一赚钱的品种。其余六个品种,让他一年亏了将近20万。
在和肯德基采购商打交道的过程中,马铁民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。因为肯德基每天都要制作汉堡,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每天都需要生菜供应。
可当时没人能做到全年露天种植生菜,温室种植又会影响口感,那么采购商在不同季节,需要到不一样的地区采购生菜。
生菜又特别娇气,温度要是高于30摄氏度,就容易出红斑、烧心烧边,而且对水量的要求也很严苛,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。
这个寻找的过程,充满着艰辛。有一次,他看中了内蒙古的一块高地,却不进行系统的调查。等培育好菜苗,根据之前的经验,去基地附近打井取水。
结果打了九口井,花了9万块钱,却一滴水也没见到。眼看着几百亩生菜苗快活活在地里,马铁民只能用人工挑水这种最原始的方法,雇佣工人去挑水浇灌。
再比如,他在河北尚义县考察基地,这里的老百姓以长期游牧为生,没有种地的习惯,马铁民遭到一次次拒绝。
他就找到当地的领导,学着牧民大口喝酒、大口吃肉,不耐其烦地向其讲解农业知识、产业和趋势。讲了几次之后,村民们总算同意他在当地开垦种菜。
马铁民终究是选到了自己心仪的土地。他在全国建了12个种植基地,总面积达2万余亩,比如河北张家口基地,主要保证夏季生菜供应。在福建建基地,主要保证冬季生菜供应。上海和山东还有两个基地,共同保证春、秋两季生菜供应。
一个外乡人要摸透不同土地的“脾气”,谈何容易,很多实力强劲的种植企业也不敢干。
为了干成这事,马铁民经常住在菜地旁的窝棚里,“选种播种,要测试它的抗寒性、抗热性;等到大田生菜长起来,温度低了,就得覆地膜;温度高了,就得精量施水来调试……”
在如此精细的流程控制下,马铁民和伙伴们总结出了100多个生菜生长关键控制点。就连生菜的采收,对规格、大小、新鲜度、齐整度都有严苛要求。
起初,一些农民在用药和浇水的时候不严格遵守标准,马铁民就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;告诉农民怎么洗手,微生物有多少,为什么不能在田间乱扔东西……
他希望通过时间这把最有用的利器,来把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刻入农民的思想里,更希望能把传统农民,变成发展农业的产业工人。
经此一战,马铁民成为了行业知名的“生菜大王”,他在2006年成立了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,
如今,马铁民的公司拿下多家国际餐饮巨头企业在中国60%的结球生菜市场占有率,还占据了韩国50%、新加坡90%的生菜进口市场。
某天,马铁民受邀去某个活动担任创业导师,年轻创客们口中的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无人机、机器人,让他一头雾水。
到他发言向创业者提问的时候,只问了一连串比较传统的问题,例如供应链怎么管?财务怎么计划?而其他导师的问题都很“前沿”。
那天回去以后,马铁民开始像“着魔”一般研究互联网,向那些懂互联网的朋友请教。他看了相关的书籍,又重新参观了一遍创客空间,还去了一趟硅谷,参加了北美五十强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比赛。
在美国参观完特斯拉汽车以后,马铁民回国后立马买了一辆特斯拉,他心里的那团火被迅速点燃:“它不是个汽车,是个移动终端,完全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的一个汽车,除了让你便捷地出行、用电以外,植入了非常多的传感器,可以让你下载很多应用,非常酷。”
以往马铁民主要是做餐饮供应链和出口的大宗生意,但企业一定解决未来的生存和竞争问题,在移动网络时代,来自消费端的需求变化非常快,所以他必须离消费者更近一些,聆听消费者需求。这也是一次从B端到C端生意的转型。
两年后,马铁民开始尝试做电商,把旗下农产品品牌“绿行者”搬上淘宝,却接连出现一系列问题:冷链物流不完善、运输价格昂贵等等……
不得已,马铁民只能关闭淘宝店铺。恰好此时,马铁民从一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,被录取为湖畔创研中心第三届学员。
在阿里的帮助下,转机出现,“绿行者”再次上线淘宝,甚至创下一个月卖出10万颗生菜的纪录。在生菜之外,马铁民也开始种起了番茄,还创立了水果番茄品牌“一颗大™”。
白天马铁民有空时,就要去电商部盯产品的质量;晚上他会去监督下客服的回复效率;时不时地会亲自下单,亲自验货、体验客服的服务质量。
比如顾客投诉买回来的番茄是软的,以及途中压碎、漏汁,收货后发霉等问题,马铁民先试着改变包装,包装也解决不了的话,就通过地域、快递链路来计算采摘的成熟度,让团队调整采摘时间,逐一把问题解决。
《士兵突击》的主角许三多看似笨拙愚钝,在新兵连永远是表现最糟的那个,还因为成绩最差被分到荒无人烟的草原五班。
但是来到草原五班的许三多,并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荒废自己,而是继续做好每一件事,出操踢正步、整理内务、坚持站岗巡逻……
在那些无人关注的日子里,他甚至完成了班长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——修路。
因为这条路,以及这份坚持和专注,许三多得到了上级的赏识,最终成长为首屈一指的“兵王”。
[1].《70后山东“农民”创牌,2年盈利暴涨,年入10亿、拿下类目第一》,天下网商
[2].《“新农人”马铁民:把生菜卖到迪拜去》,澎湃新闻
[3].《他靠这个年销10亿,拿下亚洲第一,秘诀是“每天看差评”》,电商在线
上一篇: 2025年1月19日全国首要批发商业商场龙眼葡萄价格行情
下一篇: etahttp